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对1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和26个省级传统村落,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同时,实施传统建筑修缮、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提升,形成了“北部(秦岭)红色文旅片区、中部(川道)生态秦巴片区、南部(巴山)茶旅融合片区”的“三线三区”传统村落示范构架,取得了传统村落保护与产业融合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协同联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良好效应。
2016年以来,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先后3批共13个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22年被列入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近年来,汉滨坚持“生态固本,文化铸魂”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定位,总结提炼了“四维模式”的汉滨经验做法,并积极推广应用。
汉滨区,是陕西省安康市辖区,是安康市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信息中心,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居汉江上游安康市腹地,北依秦岭南枕巴山。汉滨区历史文化悠久,秦惠文王始置西城县,是汉江历史文化发祥地之一。这里不断传承和丰富汉滨文化特色,有民间舞蹈“小场子”“采莲船”,地方戏“安康道情”“八岔戏”以及“龙舟”。
定思路,明方向,突出规划引领汉滨立足传统村落留存现状,提出要与先人对话,从源头出发,及时复盘工作,因地制宜,确立了汉滨区“生态固本,文化铸魂”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定位,从“与先人对话,为后人留存,与自然共生,为百姓谋利”四个维度统筹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13个传统村落形成“一户一景、一村一画”的保护修缮格局,对重要历史建筑编制“平立剖”专项设计,确保历史建筑“修旧如旧”,力求先人的智慧技艺和工匠精神,“原汁原味”呈现在后人面前。在保护建设中注重传统和现代的适度融合,满足新时代群众对房屋宜居的新需求。
齐抓共管,上下合力,强化人才保障,传承历史记忆,确保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在组织、政策、制度下高效运行和高位推进。成立以区长为组长、分管副区长为副组长、区级相关部门及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建立汉滨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随机调度、定期研判,跟踪评估和分析总结,将成效计入年终考核制度,累计召开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专题会、研讨会20余次,下发督办单32份,保障保护利用工作高效推进。
全面推广应用“四维一体”的技术指导服务模式。成立以“工匠+专业技术人员+设计院+知名院校教授”等不同层级和针对不同问题的专业指导团队,全程陪伴式跟进服务。聘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进行“点对点、一对一”的技术服务,并在涉及的9个镇挂牌成立技术下乡工作室,建立4个研学基地。制定《汉滨区乡村工匠和技术专家培育计划》,近两年,列出40万元专项经费,通过集中授课和深入传统村落现场技术交流,共培训农村工匠173人并颁发工匠等级证书。
著书建库,为后人留存。组织专业团队访查全市62个镇,全面系统地摸清安康老院子的历史渊源、建筑风格及现存状况,从中选择48处现存较为完整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老院子,进行测绘建模并建立历史建筑数据库,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编撰了《安康老院子》一书。继之,对全市100余处历史建筑进行了详细勘察,精选95处反映不同历史时期建筑风格特色的古建筑,分宗祠、会馆、戏楼、寺庙、塔、桥梁、古城门、寨堡、其他共9类入册汇编成《安康古建筑》一书。
谭坝镇马河村研学活动“保护与利用并重,强化生态理念,科学统筹推进积极推动多元化保护利用。构建以政府奖补及基金会公益资金资助为推手,所有权人为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拯救老屋行动体系。以汉滨区瀛湖镇“都家院子”保护修缮为例,族人共捐助40余万元,占修缮保护资金的65%。总结推广古建老宅保护修缮资金“三个一点”(即产权人集一点、社会捐一点、政府补一点)经验做法,制定《汉滨区古宅老屋拯救方案》,为汉滨区6000余间传统民居和100余处古建筑院落,探索出了多元化保护利用可行路径。
全面整合资源聚力推进建设。整合乡村振兴、人居环境、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宜居型农房提升改造及其它项目资金,统筹倾斜传统村落保护建设。在用好中央支持资金同时,积极整合地方各类资金,鼓励社会民间资本投入,累计撬动社会资金1.5亿元,将传统村落活化利用和农旅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周边景点相结合,加强文化挖掘利用,全方位、立体式推进传统村落的传承开发和利用。
营造浓厚宣传氛围。利用电视、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和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开展汉滨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系列宣传活动,通过展示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激活群众乡愁记忆,激发群众参与传统村落保护热情。同时邀请了一批本地文化名人和乡贤,搜集传统村落各时期历史记忆档案、老物件、当地手工艺品,组织传统村落采风、研学交流。
“尊重民意,共建共享,拓宽群众致富路全过程贯穿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印发《汉滨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和日常管理指导意见》,镇、村结合实际分级建立传统村落建设监督委员会,划定核心保护区和控制保护区,夯实了监督管理的责任主体,解决了过去农村建设盲目无序、主观随意、监管缺失、存在安全隐患等突出问题。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结合美好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理念,以村民为主体,村内名人乡贤能人带头参与,建立村民、政府、文化名人乡贤等社会力量共建共治共享平台。
激发群众主体作用,拓宽群众致富路。鼓励支持村集体和利用主体,采取兼容使用、租赁置换、合作入股等形式,开展文化创意、非遗体验、民宿客栈、特色餐饮等经营活动,让群众“变资源为资本,变闲置为利用”。同时为“归雁经济”筑巢引凤,吸引和带动外出人口回乡发展产业,盘活人气,助力部分群众家门口就业,实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谭坝镇马河村通过租赁入股等形式,成功打造集民宿、餐饮为一体的打卡点,去年一年,举行各类文化活动30余场次,慕名而去者络绎不绝,接待6500余人。
区域联动注入新活力,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凸显。双龙、洪山等镇在保护传统村落中紧紧牵住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坚持产业先行,既护住了乡土,又留住了乡亲。2022年,双龙镇改造、新建“陕茶一号”茶园4290亩,春茶产量176吨,产值达7000万元;瓦仓村黑猪养殖获得国家农业农村部认定“安康猪”农产品地理标志。通过推行“传统村落+”等模式,将传统村落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培育了一批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业态,生态旅游、生态家禽、观光农业、农事体验、非遗演绎等特色产业悄然兴起。
传统村落保护的核心是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终是要让群众满意。
汉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四维模式”探索实践,充分考虑了客观现状,尊重自然、顺应民意,因地制宜多元化保护建设,注重文化传承利用,突出活化利用长效机制,统筹谋划了长远发展,既解决了当下濒危历史建筑保护修缮问题,又为推动乡村振兴夯实基础。
来源:汉滨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