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帮我父母,我帮你父母。我自愿签署‘在外互助父母协议’”……近日,一份“在外互助父母协议”在社交网络上悄然兴起。虽然这份所谓的协议缺少统一内容制式、没有硬约束,但仍得到了不少年轻网友的留言支持。
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为了学业和职业发展离开父母,在异地打拼生活。移动支付、预约挂号、线上点餐、预约网约车,这些对年轻人来说轻而易举的操作,却拦住了尚未融入“数字生活”的父母,让其在生活中遇到各种尴尬场景,需要付出更多时间精力表达和实现自身诉求。
在此情况下,网友分享自己为淋雨的老人打伞、帮老人提行李等经历;有网友看到跟自己妈妈差不多年纪的人问路时,帮忙导航路线;有人选择在街头成为“共享儿子”,并发展100名同龄人签订“在外互助父母计划条约”,为老年人在外出行提供必要的帮助……种种做法,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理念贯穿日常行动,形成了很有意义的社会互助“新方案”,不仅表达了对老年人的关爱,还进一步弥补了年轻人无法陪伴在父母身边的遗憾,传递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值得夸赞。
“在外互助父母协议”这样的“赛博协议”在线上有需求、线下有响应,一方面证实年轻人网络社交行为需求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自我表达与探索试错,而更多地开始探讨自我价值和社会责任的实现,利用网络的力量汇聚众力。另一方面,“赛博协议”的出现,也意味着年轻人对老年群体面临的困难有担忧,折射出保障这些“慢行者”赶上时代快车的社会期待。
试想一下,年轻人长期身处异地,依靠“你尽管帮,下个路口有千千万万个我”的网友善举,的确很难达到所有老人都能获得照应的理想状态。如何让公共服务窗口和平台有更多兜底方案,怎样为公共空间设置更多无障碍通道、绿色通道,如何避免线下消费为老年人增设“门槛”等等问题解决,还是要靠社会保障、共同发力,才能让老年人生活更有底气,真正构建老年友好社会。
来源:西安日报